English

尽快调整水污染防治战略

——关于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思考(一)
2001-04-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

水污染触目惊心

水是生命之源。中国是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但是,更让人惊心的是:我国正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水污染。水污染已经同旱灾、洪灾并列,被称为第三种水的灾害。

水污染的影响范围非常大,一条河被污染了就会影响下游几十公里,甚至几百上千公里。湖泊污染了,会产生严重的富营养化,要恢复过来非常困难。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我国的河流、河段已有近四分之一因污染不能满足灌溉用水的应用要求(这是我国最低一类的水质要求);全国湖泊约有75%的水域受到显著污染,主要淡水湖泊如滇池、巢湖、太湖等富营养化非常严重,有些水域已经丧失水体功能;我国10%的城市地下水水质日趋恶化,在118座接受调查的大城市中,97%的城市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严重污染;我国近海海域受到严重陆源污染,赤潮的爆发频率不断增加。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严重的水污染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把防治水污染作为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被放在全国环境重点防治工程“3211”工程的首要位置,国务院提出了在2000年实现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的环保目标。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九五”期间,我国用于环保治理的资金达到GDP的0.93%,其中有相当部分用于水污染治理。在人均GDP不足800美元的情况下,即开始实行流域区域大规模环保污染治理,这在世界上是少见的。

但是,经过了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水污染防治效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三河”流域水质没有明显好转,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三湖”仍是呈富营养化状态,蓝藻不时爆发;在全国各城市,人们见到的河流多数还是呈现出黑色、酱色,散发着难闻的气味。问题在哪里?是治理的力度还不够大,时间还需要持久,还是水污染治理的思路、战略需要调整?这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大事。

积极探索新思路

全国人大环资委曲格平主任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五”期间是我国水污染防治的一个重要时期,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应当有一个跨世纪的转变,我们应该以更为科学、客观的思路来指导水污染防治,在巩固前几年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制订更加有效的治理措施,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督管理手段,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加投入,一定要使我国的河湖水质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使水污染防治工作在环境污染防治这个大系统中起到名副其实的龙头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是我国水污染防治方面的专家。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之后,她提出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战略应当尽快实行调整。首先,应当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第二,从单纯的工业点源污染治理,转向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统一的综合治理;第三,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同时,实行废水资源化利用。钱易院士认为,我国水污染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发展了大批的乡镇企业,效益并不高,或者说是牺牲了环境利益而获得了一些经济效益,后果是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目前,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业企业仍然是粗放性的生产模式,工业废水处理并不理想,即便实现了达标排放,还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经超过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环境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还要增长,污染物也会随着增加,如果只重视末端治理,很难达到改善目前水污染状况的目的。如果我们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污染物排放的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会有较大幅度的削减,工业生产也可以做到增产不增污。

另外,我国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60%,城市废水利用就更低了,几乎没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废水利用已经达到了90%,美国的洛杉矶也是利用处理过的城市废水浇灌绿地。城市废水的再利用不仅减少了污染,还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矛盾,我国应尽快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的废水排放总量是401亿立方米。按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废水排放量会更大,仅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就要上升到885亿立方米。面对如此严峻的水污染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深刻总结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效果,尽快改善江河湖泊的水质,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